Back to top arrow
首頁 » 環法賽的另一面:在賽道之外,讀懂歐洲的靈魂

環法賽的另一面:在賽道之外,讀懂歐洲的靈魂

「ensage」的個人頭像

當七月的陽光灑遍法蘭西,一年一度的環法自行車賽 (Tour de France) 不僅是頂尖運動員的競技場,更是一場流動的嘉年華,一幅由汗水、激情與文化交織而成的壯麗畫卷。然而,要真正看懂環法,你不能只盯著領先的黃衫,更要將目光投向賽道兩旁——那些瘋狂的車迷、飄揚的旗幟和移動的村莊,因為在那裡,正上演著環法賽迷人的另一面。

英雄的誕生:一場推銷報紙的史詩級豪賭

環法賽的起點,並非源於對運動的崇高理想,而是一場瀕臨破產的媒體絕地反擊。

20世紀初,法國體育報業由《Le Vélo》一家獨大。其競爭對手《L’Auto》銷量慘淡,命懸一線。1903年,在一次危機會議上,年輕記者吉奧·勒費弗提出了一個瘋狂的點子:「何不舉辦一場環繞整個法國的自行車賽?」

這個想法如同一道閃電擊中了編輯德格朗日。他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部可以連續上演的英雄史詩,每一天,他的報紙都可以獨家報導選手們的掙扎、勝利與失敗,將讀者的情緒牢牢抓住,這是一場巨大的豪賭,如果成功,將能一舉擊敗對手。

L’Auto – Gallic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https://gallica.bnf.fr/ark:/12148/bpt6k46241894

將選手塑造成史詩英雄

他深知,他賣的不是比賽,而是故事。在那個沒有電視的年代,《L’Auto》的版面成了連續上演的英雄劇場。

第一屆環法賽於1903年7月1日正式開賽,德格朗日用極具煽動性的筆觸,運用他天才的編輯手腕,將選手們塑造成「公路上的巨人」(Giants of the Road)

他詳細描繪選手們如何在未鋪設的土路上與泥濘搏鬥,如何在深夜獨自騎行,如何在沒有後援下自己修理爆胎的單車,報紙的頭版每天都刊登著選手們疲憊但堅毅的面孔,以及他們在各個賽段的英雄事蹟。

當賽事穿過選手的家鄉小鎮,全村的人都會湧上街頭,為「自家的孩子」加油,選手的每一次奮力踩踏,都牽動著整個地區的榮譽感,這種根植於土地的「家鄉式英雄」情結,與對「艱苦賽事*的深刻共鳴,共同構成了環法賽最初的靈魂。

比賽期間,《L’Auto》的銷量從賽前的2.5萬份飆升至6.5萬份;賽事結束後,銷量穩定在13萬份,數年後更是突破了25萬份,徹底擊垮了對手《Le Vélo》,後者最終在1904年停刊。

環法賽不僅拯救了一家報紙,更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體育報導模式:將運動員的故事性置於核心

旗幟的語言:一部流動的歐洲地方史

如果你有仔細看環法賽事直播畫面,當鏡頭掃過人群,應該會不時發現路邊觀眾手上最常揮舞的,不是各色衫,就是一面旗幟,它不一定是國旗,這些五花八門的旗幟成為最搶眼的風景。

其實這些旗幟不僅僅是加油的道具,它們是無聲的宣言,是法國複雜歷史的生動體現,也呼應了第一段所提及的「地域認同感」,讓這場巡迴法國,以單車路線深入地方的賽事,成為了最佳的文化情感宣示舞台。

深植於心的地域認同感

在法國中世紀,還未成為現代民族國家的時代,它是一個由無數封建領地組成的非統一國家,曾是由眾多擁有獨立文化、語言甚至主權的公國與伯國組成的拼圖。

儘管法國大革命後,中央政府極力推行統一的「法蘭西認同」,但深植於土地的地區文化從未消亡,這些旗幟,便是古老紋章和地方驕傲的當代傳承,也呼應了第一段所提及的「地域認同感」,讓這場巡迴法國,以單車路線深入地方的賽事,成為了最佳的文化情感宣示舞台。

巴斯克旗 (Ikurriña):庇里牛斯山脈的紅綠白之心

「巴斯克」這個詞源於古羅馬時期的Vascones(瓦斯孔人),指的是居住在比利牛斯山脈西段、說巴斯克語(Euskara)的古老民族,這個區域在歷史上是一塊特殊的邊境地帶,處法國與西班牙邊界,包含法國巴斯克、西班牙巴斯克,沒有形成獨立國家。

19世紀中葉,巴斯克傳統自治權(Fueros)在西班牙內戰與中央集權改革下被逐步削弱,至1876年徹底廢除。在兩國同化壓力下,阿拉納兄弟於1894年創立巴斯克民族主義黨(PNV),提出需要一個能凝聚民族認同的象徵。

巴斯克旗 (Ikurrina):設計深受英國國旗的影響,紅白綠三色旗海是巴斯克人強烈民族認同的吶喊,他們擁有獨特的語言,為自己的文化與自治而自豪。

紅色:土地與人民,部分解讀還包括巴斯克殉道者的血。
綠色:聖安德烈十字 & 格爾尼卡橡樹,象徵巴斯克古老法權與自治傳統。
白色:基督信仰與上帝庇佑。

整面旗幟的解讀順序是從下往上:人民(紅)的生活,建立在法律與傳統(綠)之上;而這一切,又都在上帝的信仰(白)之下受到庇護

“ 當巴斯克車迷在環法賽的庇里牛斯山道旁,瘋狂揮舞著 Ikurriña 時,他們不僅是在為車手加油他們是在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獨一無二的身份,是傳達對巴斯克民族,維護語言、文化、自治權的追求。

布列塔尼旗 (Gwenn-ha-du):大西洋岸的不屈黑白魂

中世紀的布列塔尼公國位於法國西北角,三面環海的半島,是歐洲最具凱爾特色彩的地區之一。其文化根源來自英倫三島——尤其是現今威爾斯與康瓦耳的移民,他們在西元 5–6 世紀大舉越過海峽,在這片土地上定居,帶來凱爾特語言、傳說、音樂與部落傳統,形成與法國主體文化截然不同的精神基底。

Gwenn-ha-du 在布列塔尼語中意為「黑與白」,這面旗幟誕生於 1923 年的文化復興運動,是一面現代旗幟,但設計深深植根於布列塔尼上千年的歷史。

九條黑白橫紋:代表布列塔尼九個歷史教區(其中五個講布列塔尼語,四個講加洛語),象徵語言與文化的共存。

左上角的貂鼠斑:中世紀布列塔尼貴族的紋章,象徵純潔、忠誠與榮譽。

“ Gwenn-ha-du 不僅僅是視覺符號,它是一段凱爾特記憶的延續,是對抗同化的文化姿態。正如巴斯克人在庇里牛斯山中揮舞 ikurriña,布列塔尼人也在風起雲湧的海岸邊,以黑與白之力,告訴世界:「我們身在法國,但靈魂屬於大西洋的風。」“

薩伏依旗(Drapeau de la Savoie):阿爾卑斯山下的堅韌民族

中世紀的薩伏依公國位於法國東南,跨今日的上薩伏依與薩伏依省,並與瑞士、義大利接壤。這裡是阿爾卑斯的心臟地帶,山嶺縱橫、湖泊錯落,自中世紀起就是連接義大利與法國的戰略要道,也孕育了獨特而深厚的地方認同。

薩伏依旗上的白十字可追溯至13世紀,由薩伏依伯爵採用作為軍事與貴族權威的象徵。它與日內瓦、瑞士的十字設計一脈相承,源自十字軍時期的基督教騎士文化,象徵信仰、庇護與戰士精神。

19世紀,隨著薩伏依併入法國,這面旗幟從貴族紋章轉化為文化與政治認同的標誌。

“當白十字在紅色背景中飄揚於環法的阿爾卑斯山道時它不僅僅是一面旗幟,還是山區主人對客人的歡迎、對勇士的挑戰,更是一份無需言說的、對自身古老身份的莊嚴確認。“

所以你說,為什麼環法賽能夠如此成功,且有深厚文化底蘊?

延伸閱讀

掌握環法賽|一篇看懂 基礎知識 觀賽工具應用

延伸閱讀

如何將單車騎行變成企業最潮的 ESG 行動?

GreenMove Challenge的核心理念,就是將員工最簡單的日常行為-騎單車-與企業的 ESG 目標完美結合。這是一場為企業量身打造的減碳挑戰賽。